close

莉西的故事.jpg 

我從二十一歲到二十四歲這三年,被老天爺開了一個大玩笑,這三年裡跟我同年齡的女孩所從事的正常社交活動,我一項也沒參予,也從不關心....我很忙,但是當我有時間休息的時候,就是大量的閱讀;跟圖書館借大量的書閱讀,然後把已經買了看完不想留的書捐給圖書館。我後來常想,花蓮縣那間鄉下的小圖書館,我到底有沒有捐了一百本的書?大家從書架上拿下來的書,會不會發現借書卡上有一個人的名字一直重複的出現在他們眼前?

 

所以,史蒂芬‧金的恐怖懸疑小說,我啟蒙的很晚,但如果不是那段奇異的人生體驗,我想我不會這麼喜歡史蒂芬‧金的小說。

 

看到"莉西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一袋白骨",主軸同樣都是痛失愛侶的故事,只是"一袋白骨"是作家喪偶,而"莉西的故事"則是從作家遺孀的為出發點。而這兩本書一前(1998/一袋白骨)一後(2006/莉西的故事),在敘事的流暢性,情節的鋪陳,莉西的故事都比一袋白骨更加好看,也可以感覺出史蒂芬‧金日漸爐火純青的寫作境界。

 

"每位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位偉大的女人",我想這句話用在莉西的身上再適合也不過了,雖然史蒂芬‧金在書後面告訴讀者,莉西跟他的老婆塔比莎不是同一人,個性也大不相同,但是活在名人老公的光環之下,我想莉西所承受的,也就是塔比莎曾經遭受過的,而故事主角史考特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如情緒失控、酗酒、異界之月(大概是吸毒後的幻覺),我總是邊看邊想這大概也是史蒂芬‧金自己的部份經歷吧。

 

只是慕恐怖之名看史蒂芬‧金的這本書的話可能會很失望,這本書其實一點都不恐怖,就像"一袋白骨",完全就是一個中年男人喃喃自語喪妻之痛的故事,以此為主幹,然後找到適當的段落再把恐怖懸疑的枝枝節節,添皮添肉附加上去的一本小說。

 

雖然我對"一袋白骨"第一人稱碎碎唸似的剖析內心傷痛的句子漸漸堆成文句,然後再慢慢鋪陳為故事情節的手法有點吃不消,但是我還是充分感受到史蒂芬‧金描寫那種驟失愛侶,心裡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發洩的傷痛。而後來莉西的故事則完全沒有一袋白骨的缺點,且更自然不矯柔的真情流露。

 

我一直認為這位大作家有一種邪惡黑暗的本質,而且他也很清楚且不掩飾自己那邪惡黑暗的ㄧ面,將之寫進書中。不管是早年酗酒吸毒的他,還是車禍之後大難不死的他,總能精準的洞悉人性中那無可救藥的部分:是你自己也不是你自己,你可以把這部份獨立出來去研究分析,但永遠也別忘了其實牽連甚深,無法分割,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端看你如何去對待面對那也是屬於你自己的一部份。

 

跟這樣一位怪傑相處且打算共渡此生,我想若不是個性極為堅強的女性,遲早也會被拉進黑暗的洪流歿頂,但塔比莎不但沒有淪陷,還一直幫助史蒂芬‧金向未知的人生邁進,而沒有讓老金提早玩掛自己人生,看完莉西的故事,我稍微能體會,史蒂芬‧金將此書獻給妻子的心情。

 

題外話:

他很多的恐怖小說裡,通常主角不但要面對外來的威脅(莫名的怪物或是偏執的殺人狂),還要跟自己內心的念頭戰鬥(或恐懼或疑惑或憤怒) ,而且主角都是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受傷流血是家常便飯,沒翻到最後一頁,我們甚至不能斷定主角將會安然無恙的度過這個故事。雖然現在有好多電影也是這樣,但至少在我認知中,老金早期的故事就不太鳥主角一定不能死的鐵律,印象中再死一次這本書,他的男主角還就死了二次呢XD

 

曾經有年輕的小朋友看了我推薦給他的"克麗絲汀",然後跟我說一點都不好看,現在比他恐怖的電影多得是。對,我不諱言,現在有很多B級恐怖書啊電影的都比史蒂芬‧金的小說要來得血腥暴力多了。

但是!要知道"克麗絲汀"以及老金其他的恐怖小說現在都是再版!,在早期出書的那個七八零年代,這些恐怖故事可是造成前所未有的轟動呢!沒有人有他這麼詭譎的想像力和豐富的創意,在那個電影科技還跟不上想像力的年頭,換言之,老金可是"B級恐怖"的開山始祖!

 

至少在我八九年前看迷霧的時候(早期皇冠版本),明明是七月的熱暑下午都還看得寒毛直豎呢,後來的電影改編只把故事裡人們對霧裡未知生物的恐懼跟坐困愁城的絕望感覺給表現出十分之ㄧ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火星萌菌突變阿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